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学校新闻

非遗诗韵共融辉 项目式学习展新篇 ——南实集团鼎太小学项目式学习成果在“项目式学习的南山实践”流动展台展出

信息来源:南山实验教育集团 信息提供日期:2024-04-12 【字体: 视力保护色:

 
        2023年3月,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基于跨学科思维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非遗寄情,诗词传信——寻找‘非遗’课程的春天诗韵”项目式学习活动。本次活动案例作为南山区项目式学习优秀成果于2024年4月在教育局一楼“项目式学习的南山实践”流动展台进行全方位展示。

 
        鼎太小学,作为广东省“非遗”优秀传承学校,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体系,为学生呈现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学习环境。景泰蓝、烙画、皮影戏、中国结等20余项非遗项目被巧妙融入课程中,形成了民俗技艺、民俗游戏、民俗文艺、民俗节日四大类共计40多门特色课程。学生们在学中玩、做中研,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精髓,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。
 
 
        自2022年成为深圳市第二批“诗教试点学校”以来,鼎太小学以“以诗为教,以礼养德,以乐化成”为理念,不断深化“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试点学校”的建设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如打造诗意校园文化、探索特色诗教路径、开展诗词考级等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师生们在多项诗词活动中屡获殊荣,多幅学生作品在“中华诗词”学习强国号上展播。
 
 
        鼎太小学着力打造“培根·筑梦”课程体系,当“非遗”遇到上古诗词,会迸发出怎样耀眼的光芒呢?本学期,鼎太小学基于跨学科思维,开展“非遗寄情,诗词传信——寻找‘非遗’课程的春天诗韵”项目式学习活动,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天,用“非遗”课程呈现古诗词的无限魅力。
 

 
项目主题:非遗寄情,诗词传信——寻找“非遗”课程的春天诗韵项目式学习
驱动性问题:鼎太小学作为广东省“非遗”优秀传承学校和深圳市“诗教”试点学校,当“非遗”遇上古诗词,会呈现出怎样的美呢?请你寻找“非遗”课程里的春天诗韵。
学科融合:语文、美术、劳动、综合实践


 
        本次项目式学习在“当‘非遗’遇上古诗词”的任务情境下,以“非遗寄情,诗词传信——寻找‘非遗’课程的春天诗韵”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,将十门“非遗”劳动课程和“诗教”课程融合,分别以绣春(刺绣)、烙春(烙画)、品春(茶艺)、嵌春(景泰蓝)、编春(中国结)、剪春(剪纸)、折春(折纸)、纳春(钩针编织)、戏春(皮影戏)、着春(传统服饰)进行PBL模式下“非遗”劳动课程任务群学习实践。非遗劳动课程与“诗教”课程的联动,彰显非遗课程的独特韵味,挖掘“非遗”课程的劳动教育价值和对美学意蕴的追寻,这不仅展现了非遗课程的独特魅力,更在劳动教育中根植优秀传统文化,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。


 
 
 


        刺绣被称为“指尖上的图画”,巧手翻飞、绣针舞动,丝线配色,即可呈现一幅幅明艳动人的画面。同学们掌握了平针、长短针、乱针及结粒绣、雏菊绣等基本针法后,即可灵活使用,通过动物、植物等事物的组合来表现“春天的诗韵”,展现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的生机盎然,并在技艺上力争做到疏不漏底、密不重叠的境界。
 
 

        烙画是用特别的烙具在竹、木、纸、绢等上面以不同的温度产生焦痕烙绘出各种图画。由于烙笔的高温使木、纸、绢发糊变色,显出线条轮郭及浓淡变化。用烙画表现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”等明媚的春光春景,画面呈茶褐色、古朴清雅,美观大方,别具一格。
 
 


        宋代流行的点茶法,是将茶压辗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注入沸水,用力搅拌使茶水生出泡沫,用茶或水在茶汤表面写字作图,感受茶百戏乐趣。同学们在生机勃勃的春天,点茶、品茶,也体会“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”的雅趣。
 
 


        花团锦簇的蓝,端庄典雅的彩釉,工笔勾画,金丝婉转,这就是流光溢彩的景泰蓝。景泰蓝正名为“铜胎掐丝珐琅”,是中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。同学们在铜质的胎型上,用柔软的扁铜丝,掐成各种花纹焊上,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。用景泰蓝表现兰花的高洁、鸟儿的灵动,如珠玉般温润的色泽,绽放瑰丽无比的风采。
 

 
        中国结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。“事大,大结其绳;事小,小结其绳。”“结”最初被先民们赋予了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。中国结作为一种装饰艺术,始于唐宋时代。到了明清时期,人们开始给各式中国结命名,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。“交丝结龙凤,镂织彩云霞,一寸同心缕,千年长命花”,中国结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千千情结。 
 
 
 

 
       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,呈镂空视觉效果的民间艺术,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。唐代即有“闺妇持刀坐,自怜裁剪新”“暖汤濯我足,翦纸招我魂”的诗句。同学们用剪纸迎春纳福,表现春天诗意与美好。
 

 
        折纸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,起源于东汉时期,当时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礼品包装,慢慢发展成集实用性、装饰性于一体的手工技艺。主要通过综合运用纸的表面质感、纹理、厚度、颜色、光泽,雕塑出抽象优雅、个性鲜明的形象。当折纸遇上古诗词,就用特别的形式召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大会吧!

 
        钩针编织是一门技艺精巧的传统工艺。同学们在掌握了辫子针、长针、短针、泡芙针等简单的针法后,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即可钩出精美的作品。用棉线钩出的小锦囊,作为春天郊游时的小手包最为合适,女孩子们身穿汉服,手腕香包,“花中来去看舞蝶,树上长短听啼莺”,惬意闲适,悠哉舒爽,将春天的气息一并收入囊中。

 
 
 
        皮影戏又称“影子戏”或‘灯影戏”,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。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,一边操纵影人,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,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,有浓厚的乡土气息,真是“三尺生绢做戏台,全凭十指逞诙谐”。关于皮影的来历还有个动人的传说,汉武帝爱妃李夫人去世,武帝思念心切,李少翁演绎皮影,只见帷幕上“环佩姗姗连步稳,帐前活见李夫人”,以皮影慰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之情。


 
        “画罗织扇总如云,细草如泥簇蝶裙”“头上何所有?翠为荷叶垂鬓唇;背后何所见?珠压腰际稳称身”,这些诗句中描绘的服饰、配饰就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美,传统服饰课程结合课程特色寻找春天的诗韵,挖掘传统服饰背后寄托的民族精神和传承的民族文化。以小见大直观地展现民族的服饰工艺与审美情趣。一针一线当知其中生活况味,感受到穿引之间的温情,珍惜物品的同时养成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,体会中华儿女精致诗意在淳朴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。



 
        “非遗寄情,诗词传信”项目式学习成果自展出以来,受到众多参观者的一致好评。烙画、景泰蓝、刺绣等作品被选为深港交流的伴手礼,作为南山教育文化成果在深港交流中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;部分作品还作为南山区优秀课程成果参加深圳本届的文博会。
       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文兰教授说:“鼎太小学紧扣新课标、践行新理念,充分依托‘非遗校本课程资源,同时发挥‘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试点学校示范引领作用,开展了以语文学科为主导的项目式学习,是鼎太小学聚力推进项目式学习常态化开展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。” 
        鼎太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叶小滨谈道:“在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下,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,结合国家课程、校本课程,由教科室领衔主导,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扎实有序推进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,引领教学方式变革,拓宽教育教学空间,努力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样态。”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        此次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的成功举办,不仅是我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,更是对“坚持素养导向,强化学科实践,推进综合学习”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。在南山区教科院的引领下,我校将继续深化项目式学习研究,让项目式教学在课堂上生根发芽,让素养教育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,为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之路贡献力量。



        展望未来,鼎太小学将继续坚持“教育就是播种爱”的教育理念,秉承“不改革、无南实,无实验、不南实”的创新改革精神,以非遗与诗教的融合为特色,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,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奋斗。
 

       (声明:未经许可,任何人不得复制、转载、摘编、修改、链接)


撰稿:鼎太小学 刘佳琪
拍摄:鼎太小学 周泽方
初审:鼎太小学 康琳琳
审核:叶小滨    罗    刚